【贡牌】龙井两三事,风雅在历史深处
江南的春山初醒时,龙井茶便得了魂灵。晨雾漫过狮峰,露珠凝在雀舌般的芽尖,采茶女的指尖拂过叶脉,似在叩启一扇封存了千年的碧玉门扉。
窗前一盏龙井,春水碧色,茶叶如青羽沉浮。杯口氤氲的雾气里,浮动着半部近代文人的精神图谱。
PART 1
徐志摩:茶香里的诗魂
1921年的康桥河畔,徐志摩常坐在学院茶室的藤椅上,看阳光在瓷器表面流淌成诗。他偏爱英式下午茶的仪式感,却在氤氲水汽中想起故乡硖石的龙井。
1931年11月19日,徐志摩搭乘的"济南号"飞机失事。在他随身携带的遗物中,有一封未寄出的信笺,墨迹间隐约透出茶渍。
这是写给凌叔华的最后文字:“前日在你处饮的狮峰龙井,至今齿颊留香。人生如茶,甘苦自知,唯愿君心似我心。”
他虽未留下专门的茶诗,却在《偶然》《再别康桥》等名篇中,将茶香化作意象的催化剂。“轻轻的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的来”,那抹挥之不去的怅惘,恰似茶汤冷却后的余韵,在时光中愈发悠长。
PART 2
鲁迅的茶烟书影
“有好茶喝,会喝好茶,是一种‘清福’”,不过要享这‘清福’,首先必须有工夫,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。”鲁迅在《喝茶》(收入《准风月谈》)这篇杂文中说的这段话,明白地道出了他的喝茶规。
1928年夏,鲁迅携许广平游西湖。行至清河坊,他径直踏入翁隆盛茶庄的门槛。青石板路映着店门楣上“狮球”商标的铜光,檀木柜台后,伙计将新焙的狮峰龙井倾入棉纸,焦香混着山野清气漫溢开来。
“杭州旧书店书价高,茶叶却比上海的好”。三十斤茶,四十银元,他对同行友人章廷谦低语,指尖拂过茶粒的翠色锋芒。楼外楼的宴席上,他啜一口龙井,茶汤澄澈如刃,剖开浮华,皆在茶烟中浮沉。
他的书案上,茶垢已与墨痕交融。每逢新茶上市,他必郑重记入日记:“癸丑四月六日,购龙井半斤,银元二枚。”这账本般的记录,是茶人最朴素的虔诚。
PART 3
汪曾祺的龙井清话
“我在杭州喝过一杯好茶。”
初遇龙井,是1947年西湖的深春。那一杯“好茶”是在虎跑喝的龙井。
汪曾祺在散文《寻常茶话》中写道——
真正的狮峰龙井雨前新芽,每蕾皆一旗一枪,泡在玻璃杯里,茶叶皆直立不倒,载浮载沉,茶色颇淡,但入口香浓,直透脏腑,真是好茶!只是太贵了。一杯茶,一块大洋,比吃一顿饭还贵。
他曾在《人间茶话》中说自己“对茶实在是个外行”,然而他其实对茶却颇有研究,甚至是特别喜爱。
汪曾祺离世前,他想喝口茶水,便和医生“撒娇”:“皇恩浩荡,赏我一口喝的吧。”医生点头答应,他便叫来小女儿,“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!”
龙井村的茶园年年新绿,虎跑的泉水依旧清冽。当指尖再次触到温热的杯壁,杯中浮沉的何止是茶?
文人眷恋的从不止一盏饮馔,而是茶烟起时,灵魂得以栖居的片刻清明。
文中人物照片源自网络
(来源:贡牌西湖龙井)